曾国藩到了一个偏殿里,什么都没有,只有皇帝一个座位摆在那里,后面挂一幅字,曾国藩进来看到皇帝没有来,就对着这个座位三跪九叩,三呼万岁,然后就规规矩矩等着。等了两三个钟头,皇帝还没有来,他也不敢动,也不敢乱看。等一下太监来了,皇上有旨,曾国藩退回,改日再行召见。回来后穆彰阿就问,怎么样?见到什么东西啊?曾国藩说座位后面有一幅字,字小看不清。清朝这些老做官的,那个头脑之精灵,穆彰阿就叫家里的人带着红包,马上进宫找值日的太监打听,上面挂的是什么?原来是《太祖圣训》,回来就告诉曾国藩。过几天皇帝又召见曾国藩,问了一大堆,又问上次在偏殿召见,我没有到,你说说看我位子后面有什么?曾国藩就一路背下来。皇帝告诉穆彰阿,你讲得不错,这个人的确心细。曾国藩后来前途就那么上去了,不过他真正是一个胆大心细的人。
这些历史故事你们年轻人要注意啊,尤其当人事主任的,不要随便给人家签两句评语,这两句影响人一辈子的命运,因为这个资料满天飞。所以我常常感觉,有人知识不够,看人又看不准,然后给人家下了评语,耽误人家一辈子的前途,不要说他儿子恨你,孙子都恨你,这个因果还背到三代去,真不可以乱干呀!
(相关资料图)
《列子臆说》(东方出版社)
-----------
“象事知器”就是说能认识人,会看相等等。最近谈到一个朋友,他一辈子做事,从不马虎一点,就是写一张便条纸,也没有一笔是马虎的。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他的器具如何了,这就是“象事知器”。
清朝的李鸿章,有一次介绍了三位青年给曾国藩。当时曾正在吃饭,理也没有理,吃了饭便出去散步啦。他的左右问他,什么时候可以召见这几个人?曾国藩说:这三个人,我已经看过啦,其中一个姓刘的要好好培养,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才(那个人就是刘铭传);一位很拘谨的可以做军需;另外一位最好请他回家,等他父母百年以后再用,因为他会当烈士的。后来果然如曾国藩所说,这就是“象事知器”。看一个人处理一件事情,就可以知道他的前途,看出他的一生了。所以常常有些人,不必看他办事,只听他讲话,就已经知道他的一生了。“占事知来”,就是知道事情的未来结果。有些人坐立不安,有些人很安详,很从容,这些都是观察一个人要注意的事项。
《易经系传别讲》(东方出版社)
-----------
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对于“识人”的学问,有好几部书。汉末有刘劭的《人物志》,最近的有清代曾国藩的《冰鉴》。清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,大家都知道,他是近代史上一位大政治家,不必多介绍他的身世功业了。后世的人,说他建功立业,一共有十三套本领,但是其中有十一套大的谋略之学,都未曾流传下来,只留了两套本领给后世的人。其中一套,是著了一部《冰鉴》,把相人之术——这是他老师教给他的——传给后世的人。自他以后,有许多政治的、军事的乃至经济等方面的领导人,运用他这部《冰鉴》所述的相人术选才用人,的确收到了一些效果。
曾国藩下面一位幕友王湘绮(壬秋),当时他是湖南的才子,也是近代以来有名的大儒。他著有《湘军志》,对曾国藩有褒贬之处。曾国藩所领的湘军,在前方和洪秀全作战,开始露败象的时候,王湘绮就要请假回家。曾国藩知道他读书人胆小,如果这仗败下来就不得了。所以也想让他回去。不过事情很忙,没有立即批这件公文。
有一天晚上,曾国藩因为有事去找他。看见他正坐在房里专心看书,就站在后面不打扰他。差不多半个时辰,王湘绮还不知道,曾国藩又悄悄地退回去了。第二天早上,曾国藩就送了很多钱,诚恳地安慰一番,让王湘绮立刻回家。有人问曾国藩,为什么突然决定让王湘绮回去?曾国藩说,王先生去志已坚,无法挽留了,朋友之道,不能勉强。尤其打仗的时候,胜败自己都没有把握,如何能保住别人?再问曾国藩何以知道王湘绮去志已坚?曾国藩说,那天晚上去王湘绮那里,他正在看书,并不知道曾国藩就站在他身后。而且有半个时辰,王湘绮没有翻过书。可见他不在看书,在想心事,也就是想回去,所以还是让他回去的好。
曾国藩用人,主张始终要带一点乡气——就是土气。什么是土气?我是来自民间乡下,乡下人是那个样子,就始终是乡下人那个样子,没有什么了不起。所以彭玉麟、左宗棠这一班人,始终保持他们乡下人的本色,不管自己如何有权势,在政治功业上如何了不起,但我依然是我,保持平凡本色是大英雄。
《论语别裁》(东方出版社)
******
赞赏
感恩您对本公众号的慷慨赞赏(请识别下图二维码)。不论多少,是心意也是鼓励!
******
文章转载可开白。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。相关文章均由“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”整理首发。
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