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们未了的心愿我来做,从今以后,我就成了你们。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雨淅淅沥沥地下着,一名年轻男子站在任长霞与卫春晓的墓前,献上了一束母亲生前最喜爱的红玫瑰。
卫辰尧撑着黑伞站在雨中,身影是那么的孤独。但他一直都坚信,只要心中承载着坚定的理想,就不会孤单。
雨逐渐停了,他收起了黑伞,露出了他肖似任长霞的面容,与身上那一身警服,警徽在阳光的照射下,闪耀着神圣的光芒。卫辰尧遥望着父母的合影,陷入了回忆之中。
人人赞颂的好局长任长霞出殡那天,天下着蒙蒙细雨,仿佛是苍天都在为这样一个一心为民的好警察的陨落而落泪。
当载着英雄躯体的灵车从医院缓缓开出的时候,只见街道上挤满了人,人声鼎沸。在听闻任长霞因公殉职的噩耗后,有近20万登封民众,自发前来吊唁,送她最后一程。
一位身穿黑色西装,撑着黑伞的中年男子,看着眼前震撼人心的一幕,他悲伤的面容缓缓露出欣慰的神情。这名男子正是任长霞的丈夫,卫春晓。
在几个小时前,卫春晓接到了一通妻子病危电话,他如被雷击,疯了似的拼命跑去医院。
他透过急救室的窗户,见到一向雷厉风行的妻子,因为车祸导致的全身重伤,她血肉模糊地躺在病床上,气若游丝,仿佛下一口气就会上不来。
卫春晓心里害怕极了,怕失去这个相守了18年的妻子。他颤抖着手接过了医生手中的手术同意书,写了几次才完整地写上了他的名字。
他在急救室外等待4个小时里,仿若度日如年,心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。然而上天何其不公,最终等待着他的却是噩耗……
就在不久前,卫春晓曾因为许久不见甚是想念任长霞,忍不住给她打了个电话。电话这端他还没来得及述说他对她的思念,电话另一端说了句“我在开会”,就被匆匆挂断,回应他的只有嘟嘟声。
没想到这四个字竟是永别,他茫然地瘫坐在医院的长椅上,红着眼睛压下了满腹的酸楚与心痛,泪水却不经意间淌满了他的脸。
卫春晓站在妻子的墓前,献上妻子生前最爱的红玫瑰,深深地鞠了一躬,颤声说:“长霞,我会好好照顾我们的儿子,你放心。”
任长霞
卫春晓撑着黑伞缓缓走出了公墓,他的背影在雨幕中显得是那么的孤独。长霞不在了,这个世界上了一个最懂他的人。
但好在,卫春晓懂任长霞,他知道长霞此生最在意,最想做的事是什么!
雨停了,阳光穿过云朵儿照射在墓碑的照片上,那时的任长霞很年轻,正是花儿一般的年纪,笑容灿烂。
巾帼不让须眉的女神警任长霞1964年出生在河南,当时会有些社会闲散人员整日寻衅滋事,她的朋友就曾因此受到伤害。
从小就特别有责任感的她,她立志成为一名打击犯罪、保护人民的好警察。
她在毕业后,带着对警察事业的一腔热情进入了郑州市中原分局,从事预审科工作。而她也是因为这一份工作与卫春晓结缘。那时,郑州发生了一起重大恶性案件。
卫春晓在工厂保卫科工作,为了协助警方查案,他被临时抽调到公安局预审科帮忙,而正巧负责的人是任长霞。
一条名为命运的红线将互无交集的二人紧紧攥在了一起。飒爽干练的任长霞与高大帅气的卫春晓,一见如故。
随着两人的频繁接触,两人互生好感,逐渐发展成了男女朋友。
工作上他们配合默契,工作外,他们一起去公园赏花、商店逛街、影院看电影。但他们的恋情也不是一帆风顺的。
卫春晓的父母极力反对两人的恋情,在她们眼中,作为警察的任长霞要么是在上班,要么是在上班的途中,她留给自己个人的时间极少。这样的媳妇,工作中是一把好手,但在家庭中呢?
没人能在这种强度的工作下兼顾家庭,聚少离多的感情在家人们看来,是注定无法长久的。
但卫春晓早已认定了此生的伴侣就是任长霞,他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任长霞结婚。
在享受了短暂的蜜月后,任长霞怀孕了,卫春晓悉心照顾着妻子,儿子顺利出生,但工作上的事情离不开任长霞,她短暂的休息后便马不停蹄地奔向了警局,继续投入她的工作。
她曾荣获郑州市公安系统、市政法战线、全省政法战线三场练兵大比武中夺得比赛第一。
工作中,任长霞不惧艰险,深入虎穴,破获了一起又一起棘手案件。因为卓越的能力和出色的胆识,她一路高升,她被任命为市公安局的技侦支队队长。
任长霞亲身上阵,曾多次假扮身份,深入犯罪组织内部,带队破案多达三百多起,抓获嫌疑人三百五十多人。因为过硬的业务素质与强烈的责任心,她被誉为“警界女神警”。
2001年,任长霞从郑州调到登封市公安局局长时,登封市境内黑恶势力猖獗,社会治安形势复杂。
因为一家人分隔两地,卫春晓担心她被黑恶势力报复,总是抽空就前往登封看望她。
每次见面,卫春晓都告诉她,家里一切都好,不用挂心安心工作。正是因为家里有了卫春晓的支撑,任长霞才没有了后顾之忧。
她雷厉风行,使出非常手段,最后啃下了这一块不好啃的骨头。她从严治警,开除了吃着公粮却长期不上班的蠹虫与参与违法活动的害群之马,重新振奋了军心。同时,任长霞集中全部精力破获大案、积案。
3年时间里,共破获3000多起案件,抓获罪犯4000多人,这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和民警,收获了百姓的一片赞誉。
她先后荣获“中国十大女杰”“感动中国年度人物”等一系列荣誉,她受到广大登封老百姓的爱戴,是百姓头上的一片青天。
并驾齐驱的金牌律师优秀的人总是吸引优秀的人,“女神警”的丈夫,卫春晓,是一个丝毫不输给妻子,能与其并驾齐驱的金牌律师。
卫春晓之前在工厂保卫科工作,在与任长霞谈恋爱期间,他被任长霞的品格所吸引,在她的潜移默化下,他决定自己也要像任长霞一样为民请命的律师。
为了自学法律知识,他白天上班,下班就利用碎片时间学习,生生将几本厚厚的法律教材“啃烂”,一心想要走上法律之路。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,两年后他通过了考试。
之后卫春晓获得去政法大学进修的好机会,那时儿子刚出生不久,家里有妻子休产假,在妻子的支持下,他去学校进修。
几个月后顺利通过考核,取得执业律师证,成为一名律师,凭借过硬的专业功底,一路从一级律师晋升为律师事务所副主任,他也渐渐打出了名气。
律师的案子总是堆积如山,一般来说费用也不会低。但卫春晓不一样,在他有名气能自由选择客户时,他不会因为普通的官司收费少而拒绝。
如果对方经济不宽裕,他甚至会少收费,或者不收费。久而久之,卫春晓成了人人称颂的善人律师。
任长霞平时工作繁忙,在局里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多。而她在家的时候,仍然牵挂着工作,有时候正准备吃饭,就因为接到局里的电话匆匆离开。
卫春晓理解妻子的难处,竭尽所能地去帮助她分担。为了让妻子能够安心工作,他工作之余,照顾着一家人的一日三餐、生活起居,照顾孩子,孝敬父母,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卫春晓一个人顶起。
可以说,任长霞工作中能取得那么多的成绩,离不开背后有一个坚定地支持着她的丈夫。
卫春晓担心儿子因为缺少母亲的陪伴而责怪任长霞“不负责任”,总是开解儿子,希望他能够理解他母亲做的这份工作的重要性,身上背负着很多责任。
儿子也非常懂事,他知道母亲心里装着不只是他这个儿子,还有千千万万的百姓。
一方安宁总是需要有人去守候,所以他没有过多地责怪自己的母亲,反而事事以有这样一个楷模母亲而自豪,在他心中,母亲是守护城市的英雄。
有一次,儿子许久未见母亲,卫春晓带着儿子去警局见任长霞,却左等右等也没等到人。
两人的儿子继承了他们的意志成为警察
最后因为任长霞忙于工作,分身乏术,只得由任长霞的同事带着他们父子俩,去夜市摊吃了顿新疆拉条子。
父子俩的心情从期望跌到了谷底,一顿饭味同嚼蜡。回家的路上,卫春晓看着灯火辉煌,人们三三两两有说有笑,一片祥和。
他突然释然了:正是有了无数个任长霞用忙碌换来了安定,人民才能幸福安康的生活。
有一次,岳父因中风住院半个月,为了不让任长霞分心,那次卫春晓愣是把此事瞒了下来,直到岳父出院那天,岳父给任长霞打了个电话,她立刻火急火燎赶回了家。
连日来许久不曾回到家的任长霞,轻轻推开门,看见满脸病容的父亲与正悉心照顾着父亲的卫春晓,不禁流下了眼泪。这一生,她对得起党与人民,唯独亏欠着家庭。
任长霞去登封工作后,一年回家的时候屈指可数,偶尔回家也是工作的电话响个不停。不能与家人好好地吃一顿饭,说一句话。
儿子因为长时间见不到母亲,在思念之下,仅有14岁的儿子独自骑自行车,从郑州到登封,在长达80多公里的路程上遭遇了一系列的艰难险阻,这使任长霞十分愧疚。
但即使如此,为了工作,他再见了儿子一面之后,也仅仅是简单地说了几句话,又去工作了。
这只是卫春晓与任长霞婚后相处18年的几个片段缩影,却也是他们生活的常态。
劳累过度去世任长霞去世之后,卫春晓没日没夜地工作,仿佛只有这样,才能让自己没有时间去回忆起与任长霞相处的点点滴滴,才能骗自己任长霞没有走,她只是像往常一样,忙于工作,没有时间回家。
过一阵,再过一阵子,她就又会像往常一样,轻轻推开门,说一声:“春晓,我回来了。”
卫春晓
麻醉只是一时,当时间渐渐长了,身边人都已接受了事实时,他必须承认,斯人已逝,往事不可追。
他将自己关在屋内,将新鲜的红玫瑰摆放在任长霞的遗像边,一个人呢喃地诉说着两人从初识到婚后的点点滴滴。
他始终铭记着任长霞曾说过的话。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是我们公安干警最引以为豪的地方,你身为律师也是如此。”于是他重新振作起来,他要继承妻子为人民服务的意志。
自此,他开始免费为穷人代理诉讼,分文不取。他把自己活成了另一个任长霞,克己奉公、无私奉献。
工作中,他用心倾听,认真查阅卷宗,凭着扎实的法律功底,为百姓打赢了一个又一个官司,私下里,大家都亲切地叫他“活菩萨”。
繁忙的工作虽然能麻痹自己的感情,却也会拖垮自己的身体。经年的劳累让卫春晓的身体向他发出警告,他时常胸闷、气短,胸口疼痛。
然而这些信号都被卫春晓忽视掉了,他没有精力关心自己,总是奔波在办公室、法院和检察院。
任长霞殉职4年后,45岁的卫春晓突发脑出血,倒在了办公室,再也不曾醒来。死神再一次出现在这个破碎的家庭,带走了活成任长霞的卫春晓。
他们唯一的儿子,按照父母遗愿,将他们葬在了一起。卫春晓终于在另一个世界和他的爱人重聚了。
从此,卫春晓和任长霞在一起,朝朝暮暮,永不分离。他们的爱情故事将永远流传,被人们广泛传颂。
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